游戏|长在菜市场里的“幼儿园”( 二 )


这是一个在夹缝中生存的“幼儿园” 。 李远香感慨说 , “我们每一年走完了 , 都觉得好幸运啊 , 我们又走过了一年 。 ”
造血 , 而非输血
在北京二环 , 有一条胡同叫“大半截” 。 秋分的早晨 , 天还有些炎热 , 日头明晃晃发亮 , 胡同里却有几分清凉 。 朝着胡同深处走去 , 赶巧了也许能碰见大人把孩子送进一个百平米的院落——大门毫不起眼 , 门口除了门牌号之外 , 无任何字样 , 槐树掩映下的便是四环游戏小组 。
游戏小组的大门从不封闭 , 家长可以随时进出 。课堂上 , 每天都有值班家长的身影 , 游戏小组希望家长参与课堂 。 更确切地说 , 是参与教育 。
但17年前 , 一切并非这样 。
当时 , 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张燕在关注社区教育 , 其含义便是让父母互助育儿 , “自己的孩子 , 自己来办教育” 。 正好 , 有学生介绍说 , 位于北京二环的四环农贸市场有很多孩子 。
很快 , 张燕和她的研究生来到四环市场调研 。 当时 , 读研二的程敏也在其中 , 她看到市场里到处有孩子乱窜乱跑 , 有一个孩子搁在菜摊上睡着了 。 三月的北京还很冷 , 她问家长 , 孩子怎么睡这?对方回说 , 发烧了 , 放在家里没人管 , 就带到了摊位上 。
家长肖金生在市场卖调料 , 他形容市场里的孩子整天像马上的猴子一样东走西窜 , “哪里都有 , 脏兮兮的 。 ”
这群师生调查发现 , 市场里共有外来务工摊商700多户 , 跟在摊商身边的学前儿童有80余人 , 除极少数上了幼儿园外 , 大多处于放养状态 。

游戏|长在菜市场里的“幼儿园”
文章图片

摊商一天要在摊位上度过14个小时
这些摊商孩子的选择不多 , 公立园入学有户籍限制 , 而私立园的学费高昂 。 如果摊商父母把孩子送进了私立园 , 他们打工一年赚的钱攒不下多少 。
这时 , “游戏小组”的概念跃进张燕的脑海里 。 它的提法最早来自20世纪60年代的英国 , 主旨是“社区家庭自助育儿” , 由中产阶级的家长组织 , 采取互助的形式看护和教育幼儿 , 它的出现恰是为了满足不能及时接受学前教育的家庭需要 。 张燕设想 , 能不能在流动人员的居住地 , 发动家长互助 , 为这些儿童提供一定的学前教育?
最初 , 师生们想得很简单 , 摊商们往往是老乡带老乡来到了四环市场 , 关系亲 , 住处和摊位也近 , 完全有条件搞一个游戏小组 。 只要他们带头组织一些活动 , 差不多一个星期的时间就能发动家长 , 让他们之间自发形成互助育儿的组织 , 比如夫妻双方一个人去卖货 , 一个人去游戏小组照顾孩子 。
没有犹疑 , 一群师生发起的育儿支援行动 , 悄然开始了 。
2004年4月7日 , 游戏小组第一次组织的活动 , 没有一个孩子和家长来 。 程敏说 , 家长们那时候并不理解志愿者在做什么 , 但游戏小组的育儿活动坚持一个星期后 , 家长和孩子都非常喜欢 。 每天不用叫 , 孩子和家长自动就会过来 。
最核心的难题相伴出现了 。 虽然家长把孩子送过来了 , 但是起早贪黑忙生意 , 大多数人不愿意参与课堂 , 更别说当“妈妈老师” 。 他们(家长)来北京是要赚钱的 , 有人带着孩子玩 , 那就玩一玩 。 他们认为孩子没人看 , 也能长大 。

游戏|长在菜市场里的“幼儿园”
文章图片

四环市场的孩子在三轮车上玩耍
但四环游戏小组创建的初衷 , 并非帮流动家庭的父母带孩子 。 张燕也预想到 , 作为志愿者的研究生们迟早要毕业 , 最后只能依靠孩子们的父母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