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韩少功的我心归去,写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使信息量增多,极力描写家乡的不美,但为后文写家乡的美蓄势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我心归去》教案
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众多,《我心归去》是其中比较有特色的一篇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仅限于对思乡感情的抒发,而《我心归去》则在抒发感情的基础上,有层次地挖掘了思乡的原因,并赋予“故乡”特定的内涵 。
《我心归去》是以“文本研习”为主导学习方式的一篇文章 。高一学生十五六岁,大都是生在哪里也就长在哪里,对家园之思缺少亲身的体验 。教学《我心归去》,可以以文本为载体,通过充分的认读,通过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对“故乡”这个概念有自己的思考,形成自己的个性化理解 。
基于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设计以探寻思乡的原因、思考“故乡”的内涵为主线,以学生课前的收集材料、课堂的与文本对话为活动主体,以学生对“故乡”的思考和解读为目的 。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
3.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揣摩作者饱含感情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2.理解作者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1.请学生查找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
2.请学生预习《我心归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

二、导入课文
1.解说:第三专题的标题“月是故乡明”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杜甫的诗《月夜忆舍弟》中的名句 。诗人身处他乡,举头望月,因为热爱故乡、思念故乡,所以感情上觉得故乡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 。这就是家园之思 。
2.交流:我国古典诗词中反映家园之思这一主题的名篇名句 。
如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宋之问的“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等 。可引导学生积累,还可营造思乡氛围 。
3.讨论:《我心归去》在反映家园之思主题上的独特之处 。
大部分写家园之思的作品着眼于怎样思乡,《我心归去》更多在探讨为什么思乡 。(此教学环节可灵活处理 。如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心归去》的独特之处,可由教师点出,或在研习课文之后让学生再次讨论)
三、研习课文
(一)把握课文的主体框架
1.在文中找出点题的句子,思考“我心”是从哪里“归去”,又是归向何方 。
——第八节“我已来过法国三次,……我的心却在一次次偷偷归去 。”

明确:“我心”从法国归向故乡 。(板书)
2.故乡是哪里?故乡怎样?从原文中读出相关内容 。
——长沙(注释,出生地)
——第六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故乡的贫瘠和脏乱;第八节,用排比手法写出了对故乡落后的失望 。
3.故乡是贫瘠、落后的,那么法国呢?在文中找出有关法国生活的描写 。
具体的描写 。——第一节 。朗读提示:数字的运用,如2、6、4、三;色彩的运用,蓝、绿;副词修饰语的运用,全 。这些都应读重音 。
用一句话概括 。——物质环境非常优裕的风雅富贵之邦 。
4.生成疑问:这样的一个风雅富贵之邦,这样优裕的物质环境,是许多人求之而不得的,为什么“我心”却要偷偷“归去”呢?
(二)探寻“我心归去”的原因
1.学生默读课文,自主探寻“我心归去” 的原因 。
2.分学习组讨论“我心归去” 的原因 。
3.集中交流“我心归去” 的原因,在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揣摩作者的语言,明确“我心归去” 的三层原因 。(此教学环节应根据学生集中交流的具体情况酌情处理)
第一层:
(1)从优裕的物质生活中我们看到了什么?选用原文的关键词回答 。
——难耐冷清 。(板书)
(2)作者是怎样来表现这种冷清的呢?请学生快速地默读第二、三小节,把他认为的语言描写中的亮点找出来,在旁边的对话栏里简明地写出理由,谈谈感受或评价 。
——重点语句如:“电视广播以及行人的谈话全是法语法语法语,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比喻修辞的运用 。都德《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比较体会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