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1:名词 “青”2:形容词 。“于”1:从 “于”2;比
(3)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
句中两个“中”作动词,“符合”的意思 。“绳”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线,这个词的意义现在已扩大,泛指各种绳索 。
“輮”和“为”是两个动词,“輮”通“揉”,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弯曲的一种方法,现作“揉”,解释“使……弯曲” 。“为”,做成 。“以”在两个动词之间表明它后边的行为是它前边行为的目的或结果,作连词用,译作“而” 。全句译为:(一块)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线,假如使它弯曲而成为车轮,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圆规(画的圆圈) 。
(4)“日”:名作状,“每天” 。“参”,同“三” 。
2、学生齐读第一段 。
3、 教师明确本段第一句话“君子曰:学不可以已”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
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它们的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现在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差不多,是将前后不同的状态和性质加以对照,说明后者高于前者,以此用来比喻人们经过学习,其思想、道德的境界高于学习之前,智力发达程度也高于学习之前 。所以学习可以使自己可以提高 。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用“輮”来比喻学习可以改造人这一重大作用 。“受绳则直”“就砺则利”所强调的是改造的结果,照应下文“知明而行无过”;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
得出的结论是: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
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
{板书} 青——胜于———→蓝
提高自己
冰——寒于———→水
直木——輮————→轮
木———受绳———→直 改变自己
金———就砺———→利
结论:事物经过加工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
喻义:人通过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
第二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
(1)“终日而思”和“跂而望”——属于“对举”,结构相同,“而”表示修饰关系 。用现代语表述,依次为“整天地想”和“抬起脚跟向远处看”,前者加“地”,后者不加 。
(2)“能水”——今南方亦有“会水”一词,指游泳而言 。
2、学生齐读第二段 。
3、文理分析 。
(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
——(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
用了五个比喻 。
这五个比喻的共同点是:“善假于物” 。
(2)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 。——善假于物,可以弥补不足,达到目标 。
落实到“学习”上来说: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
(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里强调的是“借助外界”,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
《劝学》阅读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
劝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推荐阅读
- 高一上册语文劝学课件 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神的一滴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最新教案详案五篇
- 一年级下册语文最新高效教案指南五篇
-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学期最新教案指南范本
- 一年级下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 语文一年级高效课堂教案指导小学五篇
- 一年级上册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德育渗透教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