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本文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劝学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劝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
2.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
3. 认识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自己的学习 。
4. 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
教学重点:理解比喻的含义以及比喻与比喻之间的内在联系 。
教学难点:文中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
教学方法:加强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味比喻的意义和妙用 。
课时安排: 6 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二课时
教学要点: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一、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两篇有关“学习”的小议论文,白寿彝提出治学的“三个境界”,谢冕又提出“读书人是幸福人”,其实早在战国时期的荀子就以他睿智的思想告诉了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的方法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
2.介绍《荀子》
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提出人定胜天的思想;同时提出“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
3.题解(出示投影)(提问、教师点拨)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文章中作者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
二、熟读课文
1、学生预习,初步感知课文 。
2、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
3、学生齐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
三、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
3.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一、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二、论证学习的作用
三、论证学习的方法、态度
第三、四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课文第一、二部分:
第一部分:
1、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
(1)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
“君子”是一个合成双音词 。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可以”可译为“应该” 。全句译为: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说,学习是不应该(可以、能够)停止的 。
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
推荐阅读
- 高一上册语文劝学课件 劝学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获得教养的途径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我心归去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神的一滴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江南的冬景苏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 新课标一年级语文最新教案详案五篇
- 一年级下册语文最新高效教案指南五篇
- 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学期最新教案指南范本
- 一年级下册语文高效课堂教案 语文一年级高效课堂教案指导小学五篇
- 一年级上册语文德育渗透课教案 一年级语文上册德育渗透教案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