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案例( 三 )


4、让学生齐读课文第7、8段,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⑴提问:这两段写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了雪天捕鸟,是百草园冬天的乐趣 。
⑵提问:默读课文第7段,同时找出写捕鸟方法的动词,分析使用这些动词的表现力量 。
讨论并归纳:作者用“扫、支、撒、系、牵、看、拉”等一连串的动词,清晰、准确地写出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对捕鸟的喜好 。
⑶提问:第8段写出了一位什么样的人物?这和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有什么关系?
讨论并归纳:第8段写出了一位善良、沉静、有丰富捕鸟经验的农民——闰土的父亲 。字里行间洋溢着对劳动人民智慧、经验的钦佩之情 。这层中,没有明写“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但乐在其中了,捕鸟时的新奇、兴奋,对闰土父亲的钦佩,这些都是百草园生活中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把“乐园”写得实在、具体 。
小结:百草园是“我”儿时的乐园,这里能够自由地观赏自然景物;这里能够听到神奇的故事,而且又能常常被这种猎奇的心理驱使,想在百草园中寻得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这里还可以学到捕鸟这种本领;这里还可以做在大人的眼皮子底下决不能做的把戏——毁墙根、投砖头、跳栏杆……这里的生活是自由的、新奇的、活泼的、带有探险意味的,这怎能不是儿童的乐园呢?离开它又怎能不恋恋不舍呢?
这就是课文的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儿时在百草园中的种种乐趣 。
三、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第2自然段 。
2、完成课后练习题二、三 。
3、预习后文,准备下节课进行分析 。
语文版高中高一语文教案最新案例2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
2、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
3、领会课文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的写法 。
4、学习课文细致观察、抓住特点,具体、真切、生动地描写事物 。
【教学重点】
1、要求学生掌握本文的写景的笔法,了解写景的基本原则和常用手法 。
2、从语言入手理解课文中的写景和抒情 。
【教学难点】
1、弄懂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的作用,特别是理解插叙后的一段议论的含义 。
2、正确理解鲁迅对三味书屋生活的态度 。
【课时安排】
3个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童年,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快乐岁月,可是,每个人都必须告别童年,成长为一个大人,当一个成人回顾童年时,他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此类题材的名篇 。鲁迅先生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人,已学过他的作品《风筝》,哪一位同学来介绍一下有关鲁迅的情况?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鲁迅(1881~1936)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先生正在厦门大学任教 。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 。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它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 。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 。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
三、题解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一部散文集,共收集了十篇文章,大部分都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 。写这些文章时鲁迅先生已经40多岁了,这本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 。
课题用“从……到……”两个介词有以下的含义: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名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
2、全文叙写了作者童年两处的生活片段 。第一部分,记叙百草园的生活;第二部分,记叙三味书屋的生活 。
3、表明了作者由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
四、检查预习
1、给加黑的字注音、正音:
确凿 záo桑葚 shèn脑髓 suǐ珊瑚 shān hú 菜畦 qí油蛉 líng陌生 mò倜傥 tìtǎng 斑蝥 máo缠络 chán觅食 mì竹筛 shāi攒 cuán秕谷 bǐ书塾 shú渊博 yuānbó豁 huò系 jì传授 shòu蟋蟀 shuài敛 liǎn蝉蜕 tuì宿儒 rú人声鼎沸 dǐng窦 dòu厥土 jué绣像 xiù人迹罕至 hǎn拗 ǎo金叵罗 pǒ盔甲 kuī锡箔 xī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