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管理企业危机的3大法则 企业危机管理的法则有哪些?

一,居安思危,培养团队成员的危机意识不少公司是在市场竞争中应运而生的,对市场的变化很警觉,但在获得成功之后,就对市场变化失去察觉,危机意识也开始淡化,最终在激烈的竞争中打了败战 。
作为管理者,如果让自己的团队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并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就要使自己和员工保持危机意识,在团队中营造一种危机氛围 。 当团队成员具有这种危机意识时,才会从内心迸发出求生存求发展的渴望,也才有高昂的斗志,从而在工作中发挥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
沙丁鱼烹饪后味道鲜美,当然,活的沙丁鱼与死的沙丁鱼烹饪后味道是大相径庭的 。 沙丁鱼是挪威人餐桌上常见的美食,渔民捕到沙丁鱼后,总是设法让鱼保持鲜活的状态,这样才能卖得上价钱 。
起初,很多沙丁鱼在运输途中因窒息而死去,后来,有人发现如果在这些沙丁鱼中放入一条吃鱼的鲶鱼,就能使大部分沙丁鱼活下去 。

原来,鲶鱼进入沙丁鱼群中时,便四处乱窜,寻找猎物 。 而沙丁鱼见了凶狠的鲶鱼,就本能地四处躲避,以避免成为鲶鱼的美餐 。 当沙丁鱼加速游动后,水中的氧含量迅速增加,这样就使沙丁鱼的存活率大大提高了 。 由此可见,沙丁鱼只有在感到危机来临时,才拼命去争取存活的机会 。
这种现象被引申到管理学上,便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大背景下,团队也像沙丁鱼一样时刻面临着被“鲶鱼”吞噬的危险,如果缺乏这种危机意识,就会被竞争对手打败,被吞并 。
常言道“春江水暖鸭先知”,在一个公司里,通常是管理者最先预感到危机的降临,但仅仅管理者一人有危机意识是不够的,还必须让全体成员都具备危机意识,这样才能使公司及时战胜危机,保持持续竞争力 。
大厦将倾,仅凭一人的力量是无法支撑大厦崩塌的,需要众人齐心合力支撑,才能避免危机,所以管理者要经常对企业成员灌输危机意识,让大家齐心协力抗拒危机的侵袭 。
二,未雨绸缪,防小过胜于弭大祸在创业过程中,企业面临着很多不稳定因素,如市场变化、行业盛衰、员工执行力等等,这些因素难免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 当预料到这些因素会给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不利时,一定要及早防备,及时地转型,切莫坐以待毙,眼睁睁看着企业被危机打倒 。
管理者如果没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即使危在旦夕,也可能难以察觉到,从而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 有些时候,这些损失带有毁灭性 。
当然,也有不少企业管理者明白“未雨绸缪”的道理,当危机尚未来临时,便及时做出正确的决策,对没有市场需求的产品果断地进行调整,从而顺利转型,在事业上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
李嘉诚靠制作塑胶花赚取了第一桶金,虽然公司拥有稳固的大客户,同时又是塑胶业的龙头老大,不必担忧市场问题 。 但李嘉诚已经看出这个行业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正在走下坡路,必须迅速转型 。
有一天,李嘉诚路过一处建筑工地,看见工人们正忙着盖楼房,当即触动了灵感,想要涉足房地产业的开发 。
经过一番考察,他发现弹丸之地的香港不仅狭小,而且多山,人口密度平均每平方公里达到五千多人 。 从现代社会居住观念上来说,几代人居住一起的大家庭格局逐渐被抛弃,独立的小家庭正在增多,未来香港对住房的需求肯定呈直线上升趋势 。 有限的土地,无限的需求,加之港府执行高地价政策,更显得寸土寸金 。
李嘉诚现在的厂房是租来的,这几年房东又大幅加价,使李嘉诚不胜烦恼 。 每次为寻租厂房而大伤脑筋之时,李嘉诚都会想:我要有自己的厂房该多好,就不会被物业商所左右了 。 经过长时间酝酿,李嘉诚的构想进一步明朗:我为什么不开发房地产呢?
1958年,李嘉诚毅然在繁盛的工业区北角购地兴建了一幢12层的工业大厦,正式向房地产开发领域进军 。 1960年,李嘉诚又在新兴工业区柴湾兴建工业大厦 。 这两幢大厦的面积共计12万平方英尺 。 从此,李嘉诚对房地产的投资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
李嘉诚察觉到塑胶花行业的市场需求已经饱和,便及时转向有刚性需求的房地产开发行业,结果大获成功 。 李嘉诚能做到居安思危,与他具有锐利的市场眼光是分不开的 。
有人说,居安思危容易做到,但要有预知风险的能力却很难 。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居安思危仅停留在“思”字上,只知道应该担心而不知道怎么去担心,只知道不时会有危险而不知道危险到底是什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