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教学设计7篇

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下面一起来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二物理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仅供参考 。
高二物理教学设计1
教学预设
使用幻灯片时充分利用它的高效同时,尽量保留黑板的功能始终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 。
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努力使实验简化,给学生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善于从简单中捕捉精彩瞬间,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体验科学(阅读材料) 。
练习题设计力求有针对性、导向性、层次性 。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 。
知道三种使物体带电的方法及带电本质 。
知道电荷守恒定律 。
知道什么是元电荷、比荷、电荷量、静电感应的概念 。
(二)过程与方法
物理学螺旋式递进的学习方法 。
由现象到本质分析问题的方法 。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透过现象看本质 。
科学家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的渗透─—课后阅读材料 。
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荷守恒定律
难点: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解决相关问题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相关问题 。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今天开始我们进入物理学另一个丰富多彩,更有趣的殿堂,电和磁的世界 。高中的电学知识大致可分为电场的电路,本章将学习静电学,将从物质的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以及与静止电荷相联系的静电场的基本性质 。
板书第一章静电场
板书:电荷(复习初中知识)
1.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称为正电荷,用正数表示 。把用毛皮摩擦过的硬橡胶棒所带的电荷称为负电荷,用负数表示 。
2.电荷及其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

3.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摩擦起电──学生自学P2后解释摩擦起电的原因,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为电荷守恒定律做铺垫 。
演示摩擦起电,用验电器检验是否带电,让学生分析使金属箔片张开的原因过渡到接触起电 。
接触起电──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仔细观察从靠近到接触过程中还有哪些现象?──靠近未接触时箔片张开张开意味着箔片带电?看来还有其他方式使物体带电?其带电本质是什么?──设置悬念 。
自学P3第二段后,回答自由电子和离子的概念及各自的运动特点 。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
再演示,靠近(不接触)后再远离,箔片又闭合,即不带电,有没有办法远离后箔片仍带电?
提供器材,鼓励学生到时讲台演示 。得出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 。
静电感应和感应起电──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
通过对三种起电方式本质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满足共同的规律是什么?得出电荷守恒定律 。
学生自学教材,掌握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量、元电荷、比荷的概念 。
高二物理教学设计2
一、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1.教材分析
互感和自感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的特例 。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在于他们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 。同时对自感现象的观察和分析也加深了对电磁感应产生条件的理解 。
2.学情分析
互感现象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第一个成功试验就是互感现象 。学生前面探究感应电流条件中也做过类似的试验,已有感性认识 。教学要求是知道互感现象 。因此教学中教师可做些有趣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成因分析,明确尽管两个线圈之间并没有导线连接,却可以使能量由一个线圈传递到另一个线圈 。这就是互感现象
自感现象学生从前面学习的中知道当穿过回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时,会产生感应电动势,这些结论都是通过实验观察得到的,没有理论证明 。但同学们观察到的实验都是外界的磁场引起的回路磁通量的变化,善于动脑筋的同学就会产生这样的思考:当变化的电流通过自身线圈,使自身回路产生磁通量的变化,会不会在自己的回路产生电磁感应现象呢?所以这节课是学生在已有知识上产生的必然探求欲望,教师应抓住这一点 。设计探究性课例 。自感电动势对电流变化所起的“阻碍”作用,以及自感电动势方向的是学生学习的难点 。为突破难点,教师应通过理论探究和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为使效果明显,本人特自制教学仪器 。

推荐阅读